当前位置:首页 > 书刊杂志 > 古代玉器的鉴定-历代玉材、玉质的鉴别

古代玉器的鉴定-历代玉材、玉质的鉴别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2-12-06
  • 浏览量:440
【字体:
  古代玉器的鉴定包括时代鉴定和真伪鉴定两个方面。中国历代的玉器,在造型、纹饰、制作技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时代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发生、发展、衰亡并转化为另一种风格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它不以王朝的更替为界限,往往后一期的作品还保留着前朝的风格,因而给古玉的断代带来一定困难。
  识别古玉要具备几方面的知识,第一要了解历代玉器的纹饰,这就需要到博物馆去观摩展品,还要经常翻看有关的玉器图册,历代玉器的特点是不同的,它们按照不同的时代分成了不同的类型,观察的越仔细,掌握的时代特征越多,识别能救越强。第二是要了解历代玉器的材质特点、形状特点,这是因为许多玉器所用的玉材及玉器的形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第三是要了解各时代玉器的加工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开片、钻孔、纹饰雕琢和表面光泽处理几方面。第四是要识别新玉和旧玉。
  一、玉材、玉质的鉴别
  古玉器鉴定专家傅大卣提出:鉴定古玉器时要“远看形、近看玉”。即在鉴定古玉器时,要注意各时期玉器的用于特点。因为通过对玉器使用的玉料特征的了解,有助于古玉的鉴别。从现存古代玉器实物看,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玉材的选择是有区别的。
  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各种玉器材料,但区域性较强。不同文化区域出现的玉器,所用玉石材质是不同的。如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有人称之为“老岫玉”,其特点是较现在的岫玉硬度高、透明度低,更显温润,玉色均匀。玉石成分以蛇纹石和阳起石为主,颜色为深绿色;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及其龙山文化玉器,是由一种近似于细石的玉材制成的,玉质细腻滑润,透明度很差,或青或黄,往往在青色中带有褐色花斑,另外还出现了类似岫岩玉的制品;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则以大量透闪石玉器为特点,南京、常州、上海、浙江等地发现的良渚文化玉器,玉料颜色不尽相同,玉料或为暗绿色,或为暗褐色,玉中有暗斑及云母质闪光,还有的完全呈现鸡骨白色,表面有一层亮光,另外,该地区也有一部分属阳起石的玉器,呈浅淡的青绿色,较新疆的和田玉色泽鲜艳,透明度高。
  商代:玉器材质多样,有岫玉、独山玉、绿松石、玛瑙、水晶等,其主要标志是新疆和田玉的使用,使我国玉器开始进入以和田玉为主体的时期。此期和田玉玉材多为青玉。另外不同器物所用玉石有差别也是该时代的特点。如商代的兵器、礼器类玉器所用玉料多为不透明的细石,可能是独山玉,刀、戈类兵器所用玉料特征最为明显。常见的有三种材料:一种是呈鸡骨白色的细石;一种为暗褐色带有花斑的玉材,这种玉材大量出现于四川广汉地区,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遗址中也曾出现,有些呈青色,斑纹浅淡,近似斑状;还有一种为暗黑色微透明的玉料,多做成极薄的片状玉刀。商代的玉佩件主要用新疆和田玉、岫玉、独山玉支撑,和田玉色青暗而有沁色。
  两周时期:玉器的品种及玉材较复杂。玉琮及玉戈等用玉近似独山玉;玉佩多为和田玉,又以青玉为多,玉色于青中泛黄,也有些色泽昏暗的白玉作品,多有沁色;还有一些小玉件是由细石制成。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用材非常复杂,和田玉的用量明显增大,其中玉质多为青玉和黄玉,白玉较少见,另外还有玛瑙、绿松石、水晶及河南南阳的独山玉等。
  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新疆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同时使用的还有蓝田玉。此期玉材选料更精,玉质除青玉、黄玉、墨玉外,白玉开始兴盛,成为玉中上品。
  唐代:以白玉为主,还有一部分青玉制品。
  宋代:目前传世的宋代玉器已很多,主要有和田玉、青玉两种材料,又以白玉作品为多,其中不乏上等白玉,玉质温润,色泽如“脂肪”,较之唐代所用白玉高出一筹。青玉作品也有一定数量,从颜色上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青中泛灰,另一类青中泛绿。宋代玉器中还可以零星见到玛瑙及独山玉作品。
  辽、金、元时期:玉器以白玉、青玉为主,间或有其他玉料。玛瑙大量出现,所用玛瑙品种也较多。
  明清时期:主要以青玉、白玉作品为主,另有少量碧玉作品。玉材多为产自新疆的和田玉,这类青玉同明代所用的青玉有所不同,明代用青玉多呈灰暗色,清代用玉则近于青白色,另外,绿松石、玛瑙及稍晚期大量出现的翡翠、青金石、珊瑚也被大量使用。在此之后,翡翠上升至玉料的最高位。 (摘自韩丽著《玉器鉴赏与收藏》)

相关文章